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系列推动政策为光储模式打下基础
二是以真实无妄为特征的诚的境界。
它综合了玄学的本体论和佛学的心性论,对于人的意识和精神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,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范畴,如心、性、情、志、意、欲等等,但这里我想着重谈两个问题。它必须发而成为人的意识活动,成为现实的意识,这就需要人的知觉。
二者是自在和自觉的道德关系,特殊和一般的关系。既有普遍性,又有特殊性。但是,他们的思想一直被当成邪说,受到攻击。孟子正式提出心、性、天的问题,特别是提出心的概念,进行了真正的精神分析。但这一点迟迟没有到来。
他把人性说成生而具有的自然之资,实际也是指人的自然素质或潜能。但这个本体存在就在个体的现实的意识活动中,由个体的情感意识表现出来,这就是感而遂通或已发。这就是禅宗所说的解脱。
神会把佛性说成自然,既是取其本体义,又是取其自由义,即承认个体的自我超越和个人的自由境界。定既是本体存在,又是修行方法,所谓禅定、静虑就是直指本心,自见本性。在这种自然无为的状态下,即使见闻知觉之类不断出现,念念相续,也无关系,因为来去自由,无所系着,任其自然,过而不留,即不离万境而常自在。若言此经不是佛说,则是谤经,请大德说看?僧无对。
此本源清净心,常自圆明偏照,世人不悟,只认见闻觉知为心,为见闻觉知所覆,所以不睹精明本体。本体的超越性、彼岸性越来越模糊了,佛性的神圣性也越来越淡化了,而人的自然本性的一面却越来越突出了。
要实现由此达彼、由迷到悟的彻底解脱,必须有一次飞跃,也仅仅是一次飞跃,这只能是时间和空间的中断,也就是思维的中断。之所以终日言说而无说,终日行事而无事,就因为已经实现了超越。[21] 这种不作正面回答的方法,是禅宗的又一特点,意思是自然不能言说,只能体悟。我此法门,从上以来,顿渐皆立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。
二 如果说,慧能的自心即性说和体一不二说把个体的心和宇宙的心合而为一,把真如本体和知觉作用合而为一,又用定慧不二的顿悟说为禅宗心性论奠定了理论基础。藏曰:‘作么生是行脚事?师曰:‘不知。但所谓自归依,并不是归依到色身,因为色身只是皮肉之身,是自心自性的舍宅,并非真正的自性,和心性不是一回事。另一方面却以知觉作用为性,提倡一切现成、平常心是道,任心即佛,触目是道,即事而真,无作无修,任其自然,甚至不读经不坐禅,诃佛骂祖,无所不为。
师曰:‘如来者,诸法如义,何得忘却。屙屎送尿,著衣吃饭,困来即卧,愚人笑我,智乃知焉。
[3] 这说明,慧能把宇宙的心和个体的心完全合一了,把绝对无差别的本体境界和相对有差别的现象界合而为一了。禅宗也很强调智,把它看作是自性本体的作用而与本体不可分离,如灯之与光,有灯即有光,无灯即无光,灯是光之体,光是灯之用,名即有二,体无两般。
实现绝对超越,达到本体境界,这是禅宗心性论的真正主题。但是,要实现直觉顿悟又不能没有语言,这就是它所说的非离非不离。这意味着对自然人性的某种承认。这里不能运用任何理智推理或逻辑分析去认识,也不能用语言文字去表达,因为语言文字不仅有所指,而且有分限。又如虚空,无所不在,又无处可寻,所谓心量无限,就是自性无限。这既是自我体悟,又是自我超越,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。
[31] 这种精神境界既不离现实,又超越了现实,是一种忘言绝虑的自我体验、自我超越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故不在言说。终日吃饭,未曾咬着一粒米。
禅宗虽有南北二宗,且都以心性论为其理论核心,但真正在历史上发生影响的,是以慧能(638-713)为代表的南宗,一般所谓禅宗,就是指南宗而言的。由此可见,禅宗和道家庄子等人确有一脉相通之处。
所谓自体,就是自我体证、自我体悟,虽不是以色身为自性,却必须从色身上体悟自性。无本心即无知觉作用,这是一般的说法,但禅宗所强调的则是,无知觉作用即无所谓本心。
僧问:‘抱朴投师,请师雕琢。不即不离,不住不著,纵横自在,无非道场。……自归依者,除不善行,是名归依。二是非时间性的霎那间的全体领悟,而不是连续的阶梯式的渐悟。
换言之,如果离开语言动作和知觉作用,也就不能认识自心,自见本性。正因为心本不离心用,本心不离知觉,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知觉作用,手足运奔,皆成佛道。
但既然是舍宅,自性还须从色身上见。其实,一切唯心,无心外法,这个心就是你自己的心,认识了自己,你就是佛。
但禅宗慧能提出自然的问题,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。[30]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》。
这说明,禅宗作为佛教宗派,既要维护其宗教哲学的基本立场,承认心性本体(佛性)的绝对性、超越性和永恒性。无相者,于相而离相多无念者,于念而不念多无住者,为人本性。既然即心即佛,为什么还要问那个是佛?这说明心字并不是那么简单。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,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,亦不离见闻觉知。
既然本性出于自然,功夫也出于自然,不需要人为的目的和造作,也不需要为修行而修行,这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可做,也就是平常无事。因此,不读经不学禅,也能成佛。
[18] 这种比喻,除具有美学意义之外,确实从情感的角度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。但从根本上说,则需要自修自悟,这就是顿悟成佛或顿现自性说。
见闻知觉,言语动作,触处皆是,自然现成,但这里的关键是一个悟字。师曰:‘此经是阿谁说?僧伉声曰:‘禅师相弄,岂不知是佛说耶?师曰:‘若言如来有所说法,则为谤佛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
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,欢迎您提出来!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了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
下一篇:分布式光伏发展与电网利益博弈分析